博物館中的場景藝術應用
如何讓展館“活起來”?
為何“對話”?
博物館展覽設計,則不同于藝術創作、藝術設計、環境設計等,它是基于傳播學、教育學,以展示科學研究成果為基礎,結合視覺化的詮釋方式,運用新技術創造而出的知識平臺,使知識、文物、藝術“活起來”。
行業內部我們經常會探討,何為一個好的展覽?
如何打造一個好的展覽?
借用美國國家闡釋協的定義:
一種既能激發觀眾興趣又能解釋資源意義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過程。
這是我認為比較貼切的回答。
用老百姓的話講,就是務必要讓觀眾看得懂,覺得有意思從而升華到一種思考。因此實現這種“對話”,無疑是館方、策展人和設計者,在建館和布展初衷中終Z看重的一個需求。
何為融物于景?
為何融物于景?
實現“對話”的橋梁,除了展柜圖文視頻這種常規展示外,又有哪種方式能讓不經常去博物館的公眾喜愛呢?
那無疑是藝術場景了,它為吸引業余觀眾,引導他們自由解讀藏品,了解不同文化打開了一扇窗。
也正因如此,在大量的實踐驗證后,場景在世界各地各類博物館中得到迅速傳播、效仿和發展。
如今已成為陳列中Z為常見、有效的一種表現手段。“融物于景”的藝術手法, 經過數十年的感官檢驗被觀眾和展方重視,已然成為文博展覽界乃至新藝術媒介中的大趨勢。
場景藝術在博物館中的運用,可至追溯至十九紀初倫敦的威廉布洛克的博物館,以“原地群居”的陳列方式模擬了“非洲哺乳動物群”的狀態(如上圖)。
這些早期的場景已經表現出了非常成熟的理念和想法,它們給展品創造一種“具有寫實氛圍”的背景環境,強調一種氛圍的營造,改變了以往孤立地看待“物”或者平面地看待“事”的傳統觀念,讓展品間建立起一種相互關系,使觀眾產生一種“異時空”或“異文化”的體驗。
此后的各類場景,如迅速發展并成為博物館的主流立體透視場景(半景畫),都是從這一類型中演變而成的。此后,經過場景技術與形式不斷發展,開始大量應用于國內外的博物館、紀念館、藝術館、水族館,同時,也被應用于植物園、雕塑園等室外空間。
一些經典的場景,不僅是一種輔助陳列手段,由于其本身科學性、藝術性和技術性的完美統一,也成為了一種永久性藏品,構成了博物館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全世界博物館的發展進步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。
當我們談論場景時,
我們在談論什么?
以堅守置景行業二十多年的一名衛士身份來說,要研究場景,首先將其置于更大的綜合體——各類展館和陳列中進行思考。
始終將場景作為博物館和各類陳列的一個有機組成看待,從認識到場景與其內在的一致性,從博物館、陳列以及觀眾的視角出發加以思考,才能明晰場景對于博物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。
其次要明晰場景藝術的手段和方式及其效果,其中模型、沙盤、景箱、半景壁畫、雕塑、蠟像等····均為場景藝術手段,而現代科技的突發猛進,又為場景藝術增添了幻影成像、聲光電合成技術、仿真復原、虛擬成像以及觀眾可參與裝置等。
這些藝術手段
一是可以補充文物標本不足,
二是彌補文物標本敘事和闡釋能力不強的缺陷,
三是增強展覽的通俗性、觀賞性、趣味性和體驗性。
再次還要通曉,每一個場景都旨在營造一種空間景象,這些景象或是存在于過去,或是存在于偏遠地區,亦或只是一種與回憶和情感有關的意象組合,旨在向觀眾進行“解釋“,使觀眾建立起對客觀知識的認知,對觀眾進行“引導”,使觀眾能建立起一種良性的價值評價體系。
這一體驗過程,不是單純的單向信息輸送和知識灌輸,而是利用觀眾的記憶和經驗,在觀眾意識中發生一個“匹配”和“喚起”的過程,以此達到博物館教育的目的。
當談論場景時,
我看到了什么?
縱觀國內的文博展館行業,依不確定統計,場景藝術手法的運用,以上海為例,目前上海市各類博物館已達到190多家,分為綜合類、社會歷史類、人物類、文化藝術類、自然科學類以及行業/產業類六大類型,在所有博物館中,其80%運用了場景技術。
而這些展館中,據統計:
人物類(紀念館)占所有運用場景的展館的33%,占所有紀念類展館的90%;
自然科學類占所有運用場景的展館的3%,占所有自然科學類展館的100%;
綜合類占所有運用場景的展館的5%,占所有綜合類類展館的50%;
社會歷史類占所有運用場景的展館的6%,占所有社會歷史類展館的38%;
行業/產業類占所有運用場景的展館的49%,占所有社會歷史類展館的80%;
文化藝術類占所有運用場景的展館的4%,占所有文化藝術類展館的60%;可見場景藝術的運用是如此的龐大。
但靜觀文博展示圈內的現狀,場景藝術目前仍存在著展示內容演繹平庸,展品設計和制作粗糙等問題。
所以再次呼吁文博同行企業,在制作和創作場景的同時,不要光注重花哨表現形式,應當貫穿“功能第一”的更多的關注與知識性、科學性、真實性、趣味性、美觀性共生原則,堅守設計和制作的精巧和有吸引力,經得住時間的推敲。
戰中積累經驗,
資深置景人的思考!
十多年前,也就是1999年中。因市委指令,上影全面承接了重新設計施工的任務。我有幸參與《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》全部的場景創作,在該館運營了十多個年頭,全廠集美術部門全力,先拆后建,邊設計邊施工,經過夜以繼日的拚搏,保證了該館的及時開放。
2001年5月,《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》在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的塔座開館,立時贏得了國內外交譽稱贊。至今游客如潮經久不息.
陳列館通過城廂風貌、開埠掠影、十里洋場等六個展廳,形象地演繹了上海歷史的發展過程。
展館以電影布景制作工藝,實行了融物于景的設計要領,對六個展廳實行了一以貫之的全覆蓋。數百件珍貴的歷史文物、融入了80多個景點。
百余高近真人的蠟像,近千小蠟像、小泥人,以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形態,登堂入室置入對應的場景。綜合藝術的造化之功讓城市的蛻變過程,演繹得渾然天成栩栩如生,讓參觀者陡生隔世之感。
這種感官式的環境給了觀眾娛樂享受,可經歷順其自然的通識體驗。整個展示空間完成了由序列化、平面化向立體化、多維化的根本轉變。這帶有開創性的華麗轉身,開創了業界先河。
單就《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》一個小小的場景而言,看看紙煙店的商品陳列,就能明白上述含義。
店堂間有按顆賣的糖果罐,有按兩售的雪花膏瓶;有家常用的草紙、肥皂、火柴、藤拍、不求人; 有兒童玩的菱角、空竹、撥浪鼓、鬼臉兒……一一讓人目不暇接。
近代人的生活狀態,先輩們的兒時游戲,民俗風情文明演繹,盡可從中得到解讀。再現的丹桂茶園戲園子場面,能在耳畔喚起鑼鼓聲和喝彩聲。
漫步于十里洋場,瀏覽著萬國建筑的模型,能明瞭了南京路的三級跳演變,還可把玩置身于小人國的樂趣。
遙想當年奔走于《上海科技館》和《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》布展工作的情景。
通過匠人們的高超手藝,跨越歷史和地域,用立體多姿的造型設計,豐富細膩的質感表現,一改“無表情”的背景空間,實現了展品到展場的飛躍,使空間洋溢著生活氣息和藝術張力時,它就完成了遠程信息傳輸的空間模擬。
它恰似劇場戲劇的瞬間停頓,可讓觀眾一目了然遐想聯翩。它既可滿足觀眾娛樂的需求,又讓觀眾進入了沉浸式的思考。
從1999年至今,有幸參與了200多個博物館展館類場景制作項目,在這長期的布展勞作中,致力于新材料新工藝的改革,與時俱進不斷蛻變
當然,融物于景的“物”并非僅指展品文物,“物”也可指故事、主題。
就此意義而言,藝術場景設計制作的市場覆蓋面,則更廣泛,且順應文化旅游商業宣傳等種種需求。
我們與美國(FORREC)弗萊克設計公司共同打造的武漢萬達電影樂園互動劇場工程于2014年竣工,在該項目中,我們更多的考慮了在商業場景中,如何順應旅游宣傳等需求,將趣味性和藝術性發揮到極致,通過聲音、光線、特效處理等方式吸引不同年齡層的受眾。
我眼中未來
置景的更多可能?
而對于未來,我更是充滿信心,藝術場景逐漸被運用至美術館、藝術館、公共類空間,在這些現代化展示空間中,場景被賦予了更加寬泛和生動的含義。
這些被稱為“場景”的空間,表現形式更為豐富,增加新媒體技術,脫離了傳統與觀眾分離的場景形式,更為重視與觀眾之間的互動。
強調人對展示空間的切實感受,注重人的情感需要,把握著參觀者在移動過程中心情的變化,展示空間的真諦在“以人為本”,強調空間、人、時間之間的對話,在空間和參與者情感之間搭建一座無形的橋梁,走向一種開放和交流的境地,使展示空間變成一種體驗空間。
而于我個人,每當參與構建一個又一個“觸手可及”的感性場所之時,都會四下回顧,良多感嘆。
Z終希望將設計者和使用者的情感融為一體,無論是從設計還是體驗角度,培養尊重空間、感悟空間的態度,使觀者從空間中獲得知識,希望以微薄之力在此呼吁及帶領文展行業中,有志于發展和推動的同仁們,使空間重新找回遺失的精神。
部分文字于復旦文博講座中陸建松老師公開講座的理論觀點、學習于各類學術論壇以及學術論文。
參考文章:《場景式展示手法研究》、《國內博物館常用陳列方法分析》、《試論美國博物館展覽中的場景復原》。
免責聲明:以上圖文內容來源河南內鄉縣衙博物館今日頭條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!
北京朝弘雕塑藝術設計有限公司
商務部:王經理
聯系電話:13522300193
聯系人:朱經理
聯系電話:13810362080
設計部:王女士
聯系電話:15910862729
工廠地址:北京東燕郊南城西城子村朝弘雕塑廠
總部:北京市通州區宋莊小堡北街16號508
店鋪: 朝弘雕塑阿里巴巴